简介:
人物美 风俗美 语言美——重读汪曾祺的《鉴赏家》这是我第二次阅读《鉴赏家》这篇文章,但还是被汪先生浑朴自然、委婉清淡的文字深深地吸引。让我不由得走近他精心营建的淡泊宁静,脱离外界喧哗和干扰的艺术世界。
人物美风俗美语言美
——重读汪曾祺的《鉴赏家》
这是我第二次阅读《鉴赏家》这篇文章,但还是被汪先生浑朴自然、委婉清淡的文字深深地吸引。让我不由得走近他精心营建的淡泊宁静,脱离外界喧哗和干扰的艺术世界。
初读汪先生的《鉴赏家》,不由得惊叹作者语言的精准、朴素、明快;再读文章,叶三这位“卖果子的”小贩,却以独有的淳朴,对生活本真的热爱、对绘画的真心喜爱……这些美妙的场景,时不时会跳跃进我的脑海,随意却又牢固地占据我记忆的一角;仔细研读文章,才发现叶三就生活在一幅幅风俗画中,下面我就从“人物美、风俗美、语言美”三个方面谈谈我对《鉴赏家》这篇小说的感受。
翻看汪先生的小说,会发现,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,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,读他的小说,犹如一篇很随意的散文,他娓娓道来,如话家常,但里面的人物已深深刻进读者的脑海,叶三虽说是“卖果子的”小贩,并非学识渊博、品味高雅的鉴赏家,为什么能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评画,却能“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”?原因是:他有一双捕捉美的眼睛,你看,他的果子“都很大,都均匀,很香,很甜,很好看”,果子是经过他鉴赏、挑选的作品,所以他送到买家的果子美得可以入画;他还有一颗对生活不涉功利、纯粹深沉的爱,他能时刻发现欣赏新鲜活泼的美,能从紫藤的乱花里看出风、会懂得小老鼠的顽皮、会知道“红花莲子白花藕”。文章中的叶三,正如作者所追求的“人像要求神似。轻轻几笔,神全气足。”
叶三又是独一无二的,因为像他这样的果贩天底下没有第二个:他是为自己喜爱的画家季匋民卖果子的;画家死了,他虽然已经不卖果子,“但是他四季八节,还四处寻觅鲜果,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”;画家送给他的画,一张没卖,画随叶三一起装进棺材,埋了,这就是“生死相随”,这才是真正的知音。
叶三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,他的真性情,他对美纯真的热爱,他对人深厚的情谊,他的淡泊诚信……深深地吸引着我们。正如作者所说:“我写的是美,是健康的人性”。而美与健康的人性,不论在多么古老的民族传统中,永远是清新得如同荷风露珠一般。汪先生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传达着他脱俗而又深邃的思想,让我们这些夹裹在越来越快的节奏中,包裹在越来越功利的社会中的人们,不由得惊醒:美就深藏在我们民族的传统中,美就在民间。
人性之善,是生命的精髓;人性之美,是社会的灵魂。宣扬复苏的人性,引领人性的复苏,这大概就是汪先生塑造叶三这个人物给我最大的启迪。
叶三这个人物形象是在美丽的风俗画中,自然而朴素地呈现在我的眼前,如:他给别人送果子时,主人和他的熟络,既亲切又淳朴;他喜欢到处跑,了解各地的乡风景致,犹如一幅幅背景图;写不同季节的鲜果,你似乎看到它们的饱满鲜脆、果香怡人……所有这些,都如风俗画一般,铺展开故乡风物的画卷,而人在其中。风俗画已经成为人物活动不可或缺的背景,甚至就是人物本身。
汪先生曾说自己对于风俗的兴趣:“我对风俗有兴趣,是因为我觉得它很美。”(《谈谈风俗画》)在汪先生的名作《受戒》和《大淖记事》中,美丽的风俗也自然而朴素地展现,不但是人的背景,而且成为人的活动和心理的契机,既不脱离人物,也不游离于情节。
作者有时以风俗为背景;有时把风俗和人结合在一起,风俗成为人的活动和心理契机;有时看起来写风俗,实则写人。总之,作者写风俗总能收到人物身上。
既然谈了作品的人物美、风俗美,就不得不说说语言美。
汪先生的文字透着精准、利落。“老二量布、撕布,嗤——的一声,布就撕到头了”文字和手脚麻利的老二一样的干净利落;他给季陶民磨墨、漂朱膘、研石青石绿、抻纸,无一赘字,情景映入眼帘。
汪先生的文字透着色彩,像“白得像一团雪的杏”“樱桃,红的像珊瑚,白的像玛瑙”;有时还弥漫着香气,如“黄金坠子”的香气扑人,“个儿不大的甜梨”“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”。
就是这些如行云流水,潇洒自然的文字,却淡而有味,朴素中透出诗意和趣味。
吟诵着淳朴,精准的文字,在随处可见的风俗画卷中,阅读着内心隐藏着沉甸甸的真和善,且一直寻求美的鉴赏家——叶三。让人感到:美的背后,是沉甸甸的真和善。也正如作者所说:“小说的作者是爱生活的,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是执着的。他们没有忘记窗外喧嚣而骚动的尘世”。《鉴赏家》这篇美文告诉我们:美,就在我们身边,不要让那颗纯真的心灵蒙上世俗的污垢,要有一颗纯真的、脱俗的爱美之心。
总之,阅读《鉴赏家》,可以从“人物美、风俗美、语言美”三个方面入手,逐渐地探讨并了解作者给我们精心营建的淡泊宁静,脱离外界喧哗和干扰的真善美的艺术世界。
以上就是关于文章鉴赏家的全部内容,再次感谢您的阅读,祝您写出属于自己的作文。